近日,全国老龄办、民政部、财政部发布《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》,调查显示,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,但仍有18.3%的老年人处于失能、半失能状态;老年人精神慰藉服务严重不足,空巢老人比例达到了51.3%;同时,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发布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每年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。
孤独是寿命的毒药 空巢老人已超50%
人老了最怕什么?孤独!美国医学家詹姆斯对老人进行长达14年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:孤独隐居者死亡的可能性是爱交往人的两倍,癌症发病率也是正常人的两倍。
我们谈赡养、孝顺等话题,关注最多的是老人的衣食保暖。然而物质上的满足已不再是问题,更多的是精神需求。
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王华丽介绍,老人退休后从紧张、有序的工作状态突然转入到松散、无规律的生活状态,很多老人一时很难适应。这时候如果有个人能陪着说说话,聊聊天也还好。可是现在老人多和儿女分开住,社交活动也比较少,一个人在家东碰碰,西靠靠,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。王华丽表示,孤独很容易产生一种“被遗弃感”,继而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,伴随空虚感的往往是情绪低沉和烦躁不安,时间久了,很容易抑郁。
其实,退休后的生活可以很精彩。王华丽建议,退休后要学会享受闲乐状态,比如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坚持锻炼。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,如养花、养鸟、下棋、跳舞、唱戏等,不仅学到了技能,还能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。如果觉得在家太闷了,可以多出去走走,和家人或者好友结伴而行,共同度过美好的时光,可使老年人心情更加舒畅,对消除老年人的孤独颇有好处。
失能老人难上加难 失能半失能老人超4000万
“空巢”已是一个让人倍感无奈和同情的字眼,如果再加上“失能”,其背后的人生况味可想而知。
失能老人是指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。国际上衡量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指标包括吃饭、穿衣、上厕所、上下床、洗澡、室内走动六项。其中,所有项目均为“做不了”的,定义为“完全失能”;任何一项都能做到,但是“有困难,需要人帮助”的定义为“部分失能”。
抽样调查显示,2015年,全国城乡失能、半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18.3%,总数约为4063万人。北京老年医院老年研究所研究员宋岳涛表示,目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由居家养老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三部分组成。对失能老人来说,养老的第一选择当然是在家里和亲人们一起生活,但现实是很多失能老人的亲属缺乏护理常识,也无法长期透支时间、精力。需要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,完善康复护理体系,培养更多的专业护理师。
失智不知家在何方 一年近50万老人走失
当我们已习惯父母叫我们回家吃饭,是否会想到有一天,他们可能会老得忘记家在哪里。
民政部下属研究机构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发布《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》显示,我国每年走失老人约有50万人,平均每天走失约1370人。老人走失主要有四个原因,失智是主因。数据显示,七成以上(72%)走失老人出现记忆障碍,其中确诊为失智的老人占25%。
广告
其次,疏于照顾。数据显示,走失老人有63%的配偶不在身边,一定程度上缺乏家人的照料。再者,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是老人走失的一大重要原因,有相当一部分是第一次从农村或中小城市来到大城市,由于不识字、不认路从而走失。最后,贫困增加老人走失风险,走失老人中,近70%的老人缺乏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。
老人走失一方面反映出家庭对老人关爱不够,另一方面也暴露了社会养老服务的不足。宋岳涛表示,空巢老人孤独难耐,独自一人出去走一走,很容易走失,所以平时要做好预防工作。老人如果去陌生地方或出远门,一定要有家人陪同。另外可在老人的衣服里、裤带上缝上身份信息、求助电话的字条,一旦出现走丢,热心人士能及时联系到家人。